令人稱奇的是,這條看似簡單的問題,在討論區上居然無人懂得作答,最後要由一位大學教授出馬,才能勉強提供到一個合理的答案!這歸根究底是因為我們太習慣量化一切。
我們這一代人,在不知不覺間,已被那些一個又一個的數碼相機廣告洗了腦。由初期的二百萬像素、三百萬像素、四百萬像素,到現在的八百萬像素、一千萬像素,相片不再是相片了,相片已經變成了一堆數字。
這個跟現今流行的消費者主義不無關係,社會講求公平清晰,什麼東西都要量化。食品要量化,重多少克,多少卡路里,一目了然,多一點、少一點,都不行。服務要量化,我什麼時候付錢,你什麼時候就要將產品送到我手上,否則投訴。連選美也要量化,雖然未有一個電腦程式可以為美下定義,但不打緊,我們來一次全民公投,哪位佳麗得票最多,誰就是最美麗,選票由電腦點算,不經人手,絕對準確!
生活在這個數碼時代,我們喜歡量化一切。量化的好處是將一切複雜的事物簡單化,只要將想比較的東西,化成一堆數字,那不管是誰,一眼就能判斷優劣。
我們已經被一個又一個的數字洗了腦, 我們已經無法接受任何非量化的答案。
所以,餐廳我們看評分,電影我們看票房,一切都以數字為準。人類彷彿忘記了,數碼世界並非真實的世界,在量化的過程中,我們其實失去了很多。
情況就像黑膠唱片,大家都知道一張 CD 的容量是 650MB,可存放 74 分鐘的音樂。LP 黑膠唱片跟 CD 差不多,一張 LP 大約可以收錄 60 分鐘的音樂。(這其實理所當然,因為 CD 的設計根本就是以 LP 為藍本。) 哪我可否說一張 LP 黑膠唱片大約有 600MB 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原因?因為兩者的原理完全不同。
一首歌曲,最完美的版本當然是歌手親自在你面前演繹。直至第一台留聲機面世,現場演唱都是聽音樂的唯一方法。以前的達官貴人,為要聽一曲動人的樂章,往往會一擲千金,聘請整隊樂隊到家中演奏。留聲機的發明,令音樂變得普及。
留聲機顧名思義就是讓聲音「留」下來的機器,透過唱針在唱片上滑動,留聲機就能將聲音還原。唱片的製作原理,是讓原有的聲波所產生的震動,直接刻劃上母碟,聲波以就像指紋一般,以凹凸狀態呈現在母碟的表面。母碟製作完成後,就拿去做母版,之後再複製出一張又一張的唱片。
這樣,聲音就真實地呈現在唱片的坑紋上,然後,唱針遊走於坑紋之中,將聲音還原,當中並沒有經過任何的取樣過程,也不需任何解碼,一切都全天然,這就是模擬世界的美。
模擬世界的缺點是容易受到外在的環境影響。又繼續以黑膠唱片為例,雖然唱片上的坑紋完整地紀錄了原聲,但唱機能否將原聲真實地重現卻受着不同的外界因素所影響,例如唱片的保養、擴音機的雜音控制、音箱的品質,等等,甚至它們之間連接線的質量,也對音質有很大影響。
針對模擬世界的種種不便,人類開始將東西數碼化,於是,人類發明了 CD。CD 的好處是體積小,易於攜帶和保存,但其實除了方便存放外, CD 與黑膠唱片最大的分別是數碼化:反正有很多聲音,人的耳朵都分辨不出,倒不如將之棄掉!於是,原聲經過取樣後,變成了一堆數字,被認為耳朵分辨不出的聲音,都通通被棄掉了。以往,要聽好聲音是一門學問,現在,隨便一台 CD 機,都可以播出不錯的音質。
然而,真實的世界卻不是這樣的,聲音就像指紋一樣,世上根本沒有兩段聲音是完全相同的,即使是同一位歌手,在一首歌當中,重覆地唱出相同的音階,音調也總會有丁點兒的不同。結果是,原本被認為是完美的 CD,近來也開始有人說 CD 所採用的 44.1kHz audio sampling rate 不夠完美,正提倡更高 sampling rate 的鐳射唱片。
影像又如何?現在人追求畫質,什麼標清、高清、超高清,一堆又一堆的專有名詞,之後又有 720i、 1080i、 1080p、 1920p 等等一大堆的數字,這趨勢其實跟數碼相機沒兩樣。將影像數碼化,原理跟將聲音數碼化差不多,但背後的原因卻有點不同。一直以來,菲林是盛載電影的唯一工具,我們的祖父輩們不懂什麼數碼化,但他們想到了一個十分聰明的方法,就是利用拍照片的原理,以一秒鐘七十二格的速度讓菲林暴光來捕捉演員的每一個舉動。菲林的暴光是純物理原理,將菲林上的影像投射到電影院的大銀幕上,並不會出現起格的情況。
但菲林價格高昂,有誰可以負擔得起將整套電影菲林收藏在家?於是,人們就想出到,先將菲林翻拍,再將處理過的影像,用一些大眾都能負擔的介面盛載,當然這樣做會令影像品質大打折扣,但有總比無好。所以影像的儲存跟聲音的儲存,背後的意義有些不同: 早在黑膠唱片年代,若然你家有一套大師級的音響組合,已經可以播出跟現場沒兩樣的效果,但相對聲音,影像的儲存即使到了今日,品質仍然與菲林相距甚遠。
錄影帶可謂是世上第一種普及化的影像儲存介面,透過捕捉鏡頭的模擬訊號,把影像記錄到磁帶上。錄影帶在七十年代中期出現,但基本上要到八十年代初才算普及,這點比起黑膠唱片要遲了約半個世紀。直到八十年代末,CD 的出現開始取代 LP,成為音樂界的主流介面,幾年後就有人想到了將影像數碼化後放進 CD 內保存,既省儲存空間又不會好像錄影帶般發霉令影像流失,VCD 就在這背景下誕生了。
隨著客廳的電視越來越大,人們對解像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加上一片 VCD 只能存放約一小時的影像,一套電影隨時要用上三片,解像度又不比錄影帶出眾,所以一直到 DVD 出現,錄影帶的地位才正式受到威脅。
現今世界已正式步入高清年代,DVD 亦開始被比下去,BD 藍光碟成為了主流,但我相信,隨著人的要求越來越高,BD 很快也會步 DVD 的後塵。取代它的會是甚麼呢?會是些更小巧、容量更大的儲存媒體?還是直接用雲端技術算了?不知道。但有一點肯定的是,數碼世界就像一場又一場競爭激烈的攀山比賽,而真實世界就是山頂。
近幾年,由於出現了解像度更高的介面,電影業界開始流行 Digital remastering:數碼修復,一卷又一卷的電影菲林被人從倉庫取了出來,用高解像度鏡頭,逐格、逐格地重新翻拍,菲林上所有的花痕,都一一被繪圖軟件修復,退色的地方也加了顏色,有時甚至連黑白電影,都被披上色彩。數碼修復讓舊影片以更美的姿態重現,不過,這工序卻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,所以有幸獲數碼修復的電影,一般都是曾顯赫一時的猛片。經修復後的老電影,製作公司還得搞盡腦汁去說服大眾買回家再看一次,例如在影碟內加入一些被删剪的鏡頭、演員或導演專訪、預告片等。
在這個環境下,王家衛大部份的電影都先後出現了數碼修復版。經修復後,畫面無疑是清晰了許多,但清晰是否又代表一切?王家衛拍的是一種感覺,感覺是真實的,但卻是摸不到、看不見,感覺也不能被量化。王家衛其中三套被喻為「主軸電影」的《阿飛正傳》、《花樣年華》及《2046》,講述的是60年代的香港和東南亞,巴士電影《愛神》中「手」的一段,描繪的也是那年頭的香港。另外兩套被喻為有關聯的電影,《重慶森林》和《墮落天使》,還有《旺角卡門》和《春光乍洩》,拍的雖說是現代,但這「現代」其實已經是二十年前了。那些年,我們在電影院看到的,是經由菲林直接播放,畫面會上下輕微抖動的電影;而安坐在家中客廳中央的,是低清模擬電視,上面插着一台笨重的錄影機。數碼修復修復了電影的畫質,但修復過的影片卻失去了一份那個年代獨有的情懷,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?在追求數碼化的過程中,我們有否失去了一些東西而不自知?
上圖是未經數碼修復的影像,下圖是經過修復的。
可見修復了的影像比之前清晰了許多,但卻缺少了阿根廷的那份落莫。
可見修復了的影像比之前清晰了許多,但卻缺少了阿根廷的那份落莫。
返回最初的問題,究竟 VHS 解像度有多少呢?要說 VHS,必須從錄影機的拍檔,模擬電視說起。現今流行的數碼電視,當中大部份是採用 LCD 或 LED 原理製造,螢幕由一粒粒微少的發光體組成,發光體的數量清晰可數,絕不含糊,例如常見的 1080p 高清電視,1080 是垂直解像度,代表垂直從螢光幕的最頂數到最底,共有 1080 粒發光體,即是說螢幕從頂到底共有 1080 條線。而由於發光體是呈正方型的,所以按螢幕的長闊比例 (通常是16:9),就計算出水平解像度為 1920,即由螢幕的最左邊到最右邊,共有 1920 粒發光體。所以整個電視螢幕是由 1920 × 1080 粒發光體組成,即 2073600 個點,這就是一般高清電視的解像度。
可是,模擬電視的原理卻完全不同。模擬電視一般採用 CRT 陰極射線管設計,在真空管內,陰極電子槍發射出電子,撞擊至真空管末端的螢幕上,令其上的螢光物料塗層發出光芒,就這樣,透過電子槍一行一行地掃描,螢幕就呈現出影像。對,其實只有在老式電視上的螢幕才可以叫作螢光幕,對於新式的 LED 和 LCD 電視,應該稱為顯示屏才正確。
哪解像度又如何呢?在電視廣播上,香港和大陸一向是跟隨英國制式 PAL , PAL 制式的模擬電視,電子槍會以隔行掃描的形式,每秒二十五次地在螢幕上掃描出 625 條水平線,而當中的 576 條能顯示影像。隔行掃描的意思是電子槍在頭1/50秒先掃描雙數行數,即第 2、4、6、8、10 行,而在第二個 1/50 秒再掃描 1、3、5、7、9 行,在第三個 1/50 秒再跳回去掃描雙數行數。如是者,畫面基本上每 1/25 秒就能更新一次,由於人類在視覺上有 1/10 秒的殘像,所以螢幕上一幅幅的靜態影像變成了動態。
因此理論上,模擬電視的垂直解像度是 576,人家經常說的 576 線就是這個意思。哪水平解像度呢?由於電子槍是按照接收到的模擬信號來進行掃描,所以模擬電視的水平解像度理論上是無限的。在實際應用上,人們多以電視螢幕的長闊比例,來概括描述模擬電視的水平解像。雖然大部份的模擬電視,畫面的長闊比例都是 4:3,但其實 PAL 制式的設定是 5:4 才對,576 × 5/4 = 720,所以模擬電視的水平解像度就是 720「線」。這個說法當然可圈可點,因為 CRT 的掃描只有由左至右,從來都沒有由上至下的方向,「水平解像度為720線」這句話中的「線」,根本不存在。但無論如何, PAL 制式的模擬電視,理論上就是 720 × 576 了。順帶一提,這個解像度也是香港數碼地面電視廣播的標清規格,現時亞視的 11 台、13台、15 台、16 台和 17 台,仍採用這個標清廣播標準。另外,PAL 制式的 DVD ,解像度也同樣是 720 × 576,這一切其實並非巧合,因為兩者的制式都是從模擬電視引申出來的。
不過,以上都只是理論而矣,模擬電視的解像度是怎樣也無法跟數碼電視相比的。想體會一下數碼廣播與模擬廣播的分別其實很簡單,只要打開電視,轉到數碼廣播的第 11 台,留意一下畫面,然後再轉到模擬廣播的本港台 (一般會設定為第 2 台),你就會發現,雖然兩者的解像度理論上是相同,但 11 台的畫面要比第 2 台的清晰。背後的原因是,雖然模擬電視的垂直方向的確有 576 線,但並不代表這五百多條線都能分辨出來,為此,科學家對模擬電視的實際解像度作過測試,測試的方法是在一張正方型的白紙上印上數百條平衡線,每條線的闊度和線與線之間的相距也相同,例如線若果闊一毫米,線與線之間的距離也是一毫米,形成一組黑白相隔的平衡線。然後用鏡頭對準那張紙,觀察在模擬電視上是否能夠分辨出每一條線來。如果可以,就增加線的密度,例如之前是二百條線黑白相隔,今次就用二百零五條線作測試,如此類推,直到分辨不出為止。研究結果顯示,PAL 制式的模擬電視,大約只可以分辨到 400 條左右,線再密的話就會出現模糊化,螢光幕變成了一遍灰色。所以,576線的模擬電視,垂直解像度實際上只有大約 400 線,這個差別學名叫作 Kell factor,Kell factor 大約是 0.7。
同樣的測試也適用於水平解像度,研究發現,水平解像度也跟垂直解像度差不多,當卡片上的線提升至 400 條左右,模糊化就會出現,但由於電視畫面的長闊比是 4:3,所以模擬電視的水平解像度大約是 533「線」。不過,由於頻寬所限,模擬廣播的解像度實際上只做到 400線左右,即代表以往我們在家中看的「低清」電視節目,實際上只有 400 × 400 的解像度,在4:3 的螢光幕上觀看,每個「點」都變成了長方形。這亦解釋了為何在「低清」電視上看 DVD,畫面會比收看電視節目清晰。
至於 VHS 錄影帶,由於都是採用模擬制式,錄影機基本上會捕捉所有輸入的模擬訊號,但實際上卻只有 43% 的訊號會被紀錄下,所以當播放錄影帶時,其效果比直接看模擬廣播還差!根據研究,VHS 的垂直解像度大約只有 576 × 43% = 250 線,同樣受制於頻寬,VHS 的水平解像度則只有 240 線左右。240 × 250 這個解像度,理論上跟 VCD 的 352 × 288 要差很多,但由於錄影帶採用的是模擬制式,解像度不夠的地方會被模糊化,所以錄影帶的影像看起來比數碼制式的 VCD 更「順眼」。所以,解像度不代表一切。
好了,今次都寫得太多了,就此收筆,下次再談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